觸控面板無所不在
蔡美惠現任禾瑞亞科技總經理,其自鑫科2000年成立以來,該公司投入觸控面板領域逾7年時間。
觸控面板幾乎是在不知不覺中,慢慢地融入生活,突然有一天就會發現,生活中觸控面板已經大量取代機械按鍵,變成無所不在了。
雖然目前電容式產品,尤其是蘋果(Apple)iPhone使用的投射式電容聲名大噪,但是,觸控技術從發展以來就非常地多樣化,因為各有不可取代的優點及特性,各有適合應用的環境、產品類別,尤其是各家有各家的專利、杰出技術,因此盡管iPhone受到高度矚目,但也不代表投射式電容能夠一統江湖。
電容觸控技術主要分為2種,包括表面式及投射式,投射式上市的產品相當少,幾乎都是蘋果主導,過去投射式電容觸控技術以應用在軌跡板(Touch Pad)居多,技術也相當成熟,但是Touch Pad是不透明材質,因此此一技術切入觸控面板最大的困難,就是如何使玻璃等透明材質能夠導電、精確感應觸控位置。
多點觸控只是噱頭觸控面板技術差異不大
相較于其他觸控技術,多點觸控(Multi-Touch)可說是投射式電容的重要特色之一,但是在實際應用上,只是噱頭,雖然多點觸控是一個嶄新的觸控體驗,但是真正用到的機會并不多,也不是不可取代。
多點觸控指的是觸控面板可辨識2根手指以上同時操作的命令,但實際使用上,不僅在小尺寸面板上很少有機會用到2根手指頭操作,即使在大尺寸產品上,也只有在少數特殊情況下才會碰到需要兩只手的同時互動,一般情況下,單向操作即可滿足大多數需求,因此,多點觸控可能歸類為特殊應用,真正普及的機會不大、必要性也不高。
尤其對消費者而言,一般人并不了解電容式、電阻式觸控技術的差異,消費者第1個選擇的考量多半是價格,以電阻式產品價格僅有電容式的10分之1而論,電阻式的市場已經足以在中短期內屹立不搖。
小尺寸著重生產量化中大尺寸注重差異化
一般4吋以下小尺寸電阻式觸控面板由于注重生產量化,產線規模愈大、成本愈低,廠商才能賺錢,加上小尺寸電阻式產品價格便宜,單片觸控面板價格僅2~3美元,搭配獨立觸控IC成本太高,加上終端產品以行動手持式裝置為主,要求體積愈小愈好,因此多數不搭配觸控IC等控制器,而是透過多功能整合的單晶片(SOC)處理觸控感應的基礎指令。
對小尺寸觸控面板廠而言,其經營方式著重擴大生產規模,以及生產管理、品質控制以降低生產成本,可說是標準的IT產業特性。
中大尺寸觸控面板則相較復雜,客制化程度高,包括終端產品是放置在戶外還是室內,需不需要防水、附近有沒有電磁干擾等等,甚至也有到國防、醫療等級的應用,都有不同規格跟技術性的要求,由于功能復雜或特殊化,因此必須搭配觸控IC出貨,相對地,中大尺寸產品單價及利潤也較好。
在中大尺寸市場,過去幾乎是由美系大廠ELO及3M獨占,不過國際大廠出貨通常是面板搭配觸控IC套裝產品,價格也相對較高,禾瑞亞則是與臺灣各觸控面板廠合作,提供其觸控IC搭配出貨,因此禾瑞亞也與各觸控面板廠保持良好合作關系。
觸控面板默默普及化未來將無所不在
雖然小尺寸觸控面板相當熱門,但是中大尺寸觸控面板市場也持續成長,雖然沒有像小尺寸在手機等產品上有強勁凸出的發展,但是既有市場仍在穩定擴大當中,普及性也愈來愈高,就像是ATM、POS、ibon等相繼開始采用觸控面板,并慢慢地一項一項替換掉身邊周遭各項產品的操作介面,觸控面板幾乎是在不知不覺中,慢慢地融入生活,突然有一天就會發現,生活中觸控面板已經大量取代機械按鍵,變成無所不在了。
盡管市調機構對觸控面板市場的預估普遍保守,例如預期2008年市場成長約10%,但這是2006年推估的數字,市場變化往往都會出人預料,甚至多數市調機構推估的數字都是全球的平均值,但是至少在亞洲地區,成長絕對不僅只有10%,地區性的不同發展,差異也會非常大。
整體而言,中大尺寸觸控面板的市場成長及普及化進度,雖然沒有小尺寸那樣受矚目,但是現在仍在持續進行中,尚未到達高峰,或許2008年或2009年才會站上高峰。